您的位置:首页 > 文博研究 > 中原地区古代玉器鉴赏之八
中原地区古代玉器鉴赏之八
  

在春秋战国这个特殊历史时期——

君子佩玉成为流行

玉雕突出的艺术成就可与古希腊罗马石雕媲美,玉文化也空前繁荣

作者:李书谦

发表刊物:《大河报》2013年1月22日B23版

 

 

 

 

谷纹玉环(战国) 淅川县徐家岭出土
玉冲牙(春秋) 光山县黄君孟墓出土
  ③卷云纹玉珩(战国) 淅川县徐家岭出土
  ④虎形玉佩(春秋) 光山县黄君孟墓出土
  ⑤龙纹玉玦(春秋) 光山县黄君孟墓出土
玉人头(春秋) 光山县黄君孟墓出土

鼓形玉佩(战国) 淮阳平粮台出土

核心提示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阶段,即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过渡时期。从周初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春秋时“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社会状况,出现了诸侯争霸、百家争鸣的社会局面。特别是春秋时期铁器工具的使用,掀起了一场生产力的重大变革,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这个时期,玉雕制作承袭了西周的基础,同时又汲取新时代、新思想的精髓,使玉雕艺术更加光辉灿烂,取得的突出成就可以与当时地中海流域的希腊和罗马的石雕艺术相媲美。

    这个时期的玉文化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造型的创新丰富了玉文化的内涵,古朴之中透出华丽是其最大的亮点。工艺上的奇巧,使玉器的艺术效果达到了相对完美的高度,展现了玉文化辉煌灿烂的一页。

文化:儒家奠定了核心理念

    儒家学者还将玉道德化,又被披上了一套华丽而完美的外衣。春秋早期著名的思想家管仲,率先提出了玉有仁、知、义、行等“九德”。继而,儒家的奠基者孔子将其衍变为“十一德”,进一步阐述了玉和君子的密切关系,创立了物质、社会和精神结合在一起的玉文化意识,奠定了玉文化的核心理念。将其从神权、王权的控制下解脱出来,扩大了佩玉者的社会范畴,君子佩玉之风由此盛行。这是中华民族玉佩饰经久不衰的理论依据,也是几千年来国人爱玉风尚的精神支柱。我们不得不赞叹玉所承载的世俗伦理之宏大语义,它成为君子灵魂的凝结物,处处散发着士大夫德行的浓郁馨香。这种十分诡异的隐喻行为,跨越了数百年的春华秋实,终于将玉的五种品格跟儒学的“仁、义、礼、智、信”形成互补之势,令世人眼花缭乱,犹如雾里看花一般。

工艺:风格灵动,镂空和透花娴熟

    综合出土的实物资料可以看出,春秋时诸侯国的玉器工艺十分发达,正如《论语·子张》中所说:“百工居肆,已成其事。”并且,玉器一跃而成为贵族之间酬谢和交际等方面的珍贵礼品。随着人性的觉醒超越了对神的崇拜,审美意识的核心思想也有了质的改变。然而,这时的玉器在数量上也发生了一些明显变化,譬如玉礼器减少了,而玉组佩、玉璜、玉环、玉带钩、玉剑饰及玉玦等佩饰的数量却大幅度增加。玉佩饰的造型摆脱了商代和西周时期拘谨规范、形制雷同的定式,构思设计更趋于人性化和艺术化,以往的“臣”字眼基本上被淘汰,代之以虎豹的锐利目光,使图案充溢着前所未有的灵气。在造型装饰方面,春秋早期的玉工善于使用双勾碾法,镂空和透花技术已十分娴熟,纹饰排列规整,进一步强化了装饰效果。到了春秋中期,玉器纹饰逐渐变得疏朗起来。发展到春秋晚期时,繁缛而圆润的立体浅浮雕应运而生。

技艺:用和田籽料打磨出了“玻璃光”

    进入战国之后,王侯多使用和田籽料来加工玉器,质地细腻温润,光泽晶莹,白色较多,还有青白玉、黄玉、碧玉、墨玉、青玉等。一般贵族常使用玉质逊色一些的和田玉,以及地方玉材,如玛瑙、绿松石、水晶、紫晶和滑石等。同时,玉器家族新出现了玉带钩、玉剑饰、玉印章等,人物、动物玉器更趋于写实风格,兽面纹、蒲纹、乳钉纹、谷纹、龙纹、鸟纹大量出现。由于工艺和工具的进步,玉器雕琢表现出了高超技术,出现了走势曲折委婉的游丝描刻线。最让人叫绝的是打磨技术取得了新成就,许多玉器都能达到光彩照人的效果,俗称“玻璃光”。 

用途:由礼仪变为佩戴玩赏之物

    由于古人相信“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不朽”之说,所以出现了随葬九窍玉的习俗。璜在战国比较常见,原有的礼仪用途渐渐消失,以兽首和龙首为主,多饰谷纹、云纹和蒲纹。在春秋时期十分常见的双龙首形璜,发展到战国时期变成了较为繁复的双龙首佩。造型仍以原来的双龙首为主体,在其边缘增添了对称式镂雕双龙、双凤或兽面等纹饰,使整体造型不仅玲珑剔透,而且显得愈加丰满。战国时期的玉璧也由原来的礼仪用途变为佩戴玩赏之物,不仅纹饰精美,而且镂空玉璧和出廓玉璧相继问世,为玉文化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特别是出廓玉璧,其外缘雕琢的龙、凤、螭和虎等动物图案,与内部纹饰相映成趣,显得更加高贵典雅。

变化:新纹饰折射时代气息

    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会出现一些特殊的文化现象,战国玉器中的一些新纹饰,如乳钉卷云纹、蒲纹、兽面纹、束丝纹及谷纹等组合,就是当时社会背景下折射出的一种玉文化信息,它是人们艺术创作和审美观的一种价值体现,经过实践检验,甚至会穿越历史时空延续下去。就拿乳钉卷云纹来说,其阴线与浅浮雕的协调结合,烘托出了纹饰繁丽的格调,丰富了图案的层次感,得到了时人和后人的认同。因此,在汉代玉器中得到广泛的继承和发扬。

文物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玉器主要集中于诸侯国贵族墓葬中,以光山县的黄国墓地、淅川县徐家岭、淮阳平粮台及卫辉市固围村等出土的玉器为代表,玉质多为上乘的和田玉,工艺精湛。我们不妨择其一二让大家欣赏,来感受这些玉器的艺术魅力。

    河南省光山县黄君孟墓出土的一件虎形玉佩,长仅有12.5厘米,宽6.2厘米,但近乎“S”的虎形,通体的虎纹装饰,腹部及肢体点缀的几何纹,虎口和尾处的圆穿,动感的身躯,极具张力的四肢,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它好似潜伏在灌木丛中,等待捕杀猎物的好时机,蜷曲之中却不失王者雄威。极富动态美的造型,再兼镂空及浮雕等技法的运用,更具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这就是艺术的感染力,玉工把它表现得淋漓尽致。

    河南省淅川县徐家岭出土的玉瑗,规整的造型,精美的纹饰,细腻的刻工,都体现了该时期玉文化的深厚造诣。河南省淮阳平粮台出土的战国时期鼓形玉佩,构思奇特,造型新颖,与楚墓出土的虎座鼓有貌似神合之处,有可能是受到了楚文化的影响而创作出来的一件玉器珍品。

(编辑:manager)
文博研究
2003-2014 中国 河南 三门峡市博物馆版权所有 地址:三门峡市陕州公园内 电话:0398-2890577
豫ICP备140295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