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博研究 > 中原地区古代玉器鉴赏之九
中原地区古代玉器鉴赏之九
  

秦汉时期中原玉器发生了重要变化——

汉八刀成为时代雕琢技艺的符号

作者:李书谦

发表刊物:《大河报》2013年1月29日B15版

秦代铁芯玉带钩 泌阳县官庄出土

东汉玉带扣 洛阳市东关夹马营出土

西汉嵌玉鎏金铜饰 三门峡市上村岭出土 

东汉玉佩 洛阳市机床厂出土

西汉玉佩 永城芒山镇僖山汉墓出土

    1986年,在河南省永城芒山镇僖山的梁孝王墓中,出土了一件工艺精湛的金缕玉衣,虽经历2000余年,又经历多次浩劫,却仍完美如初,也算是一件幸事。

    这件玉衣长约180厘米、宽约125厘米,用2008片青玉组成,玉片之间用金丝编缀。分为头部、上衣、裤筒、手和鞋等五部分。头部由脸盖及头罩构成,脸上刻出鼻子的轮廓。上衣由前片、后片和左右袖筒制成,两手做握拳状。用料讲究,工艺精湛,堪称巧夺天工。梁孝王用这种方式来寻求长生不死,然而它只是承载了人类早期的美好愿望罢了。

 

核心提示

    秦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部落,荣升为周王朝的藩属,继而晋升为诸侯国,到了战国后期跨入强国之列,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最终统一了中国。而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就收藏了“昆山之玉”、“和氏璧”及“明月之珠”等众多宝物,仅仅15年之后,一切都荡然无存。《西京杂记》载:“(刘邦)初入咸阳宫,周行库府,金玉珍宝称言。其尤惊异者,有青玉五枝灯,高七尺五寸,作蟠螭以口衔灯。”可见秦宫所藏的奇珍异宝数量不少。

    汉代以降,中原地区玉器发生了重要变化,逐渐向装饰玉和玩赏玉转变。在题材和造型等方面,不断汲取佛教、绘画和雕塑等艺术营养,进行了大胆创新,使中原地区的玉器发展又进入了新阶段。

1、秦代玉器流传极少

    由于连年战争,秦时的手工业发展受到了一定制约,再兼秦朝的历史太短,故流传至今有确切纪年的玉器数量极少。从河南省泌阳县官庄出土的玉璧(图1)和铁芯玉带钩(图2),可以窥见当时的玉器制作水平。尽管目前人们对秦代玉器的整体风格还没有达到一个清晰的认知度,但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围绕和氏璧而演绎出的一场跌宕起伏的故事。其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这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件玉器了。到了战国时期,秦昭王得知赵国得到了和氏璧之后,便给赵惠文王送去书信,称愿以十五座城池交换。赵国委派蔺相如怀揣玉璧出使秦国,识破了秦国的骗局,拼死相争,保全了和氏璧。秦赵和氏璧之争可以看作两种玉文化的激烈冲突,就结果而言,秦人取得了胜利,但“完璧归赵”的故事传颂千古,并被司马迁记录在《史记》中,足见文化的不朽力量使政治的短暂得失相形见绌。 

2、葬玉反映时代之风

    在盛行厚葬之风的历史背景下,出现了代表汉代玉器特色和雕琢工艺水平的葬玉,闻名于世的金缕玉衣就是其中的一项杰作。玉衣作为汉代葬玉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在汉代文献中,被称为“玉匣”、“玉柙”。为汉代皇帝和诸侯王等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它是用许多四角有小孔的玉片以金丝、银丝或铜丝相连而成的,分别称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和铜缕玉衣,也是我国玉器发展史上最具特色的丧葬用品。根据目前已发表的资料,我国许多地方都曾出土了玉衣或玉衣片,其中有北京、河北、山东、江苏、河南、陕西、安徽、湖南、广东和云南。

    关于玉衣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晚期虢国墓地出土的玉面罩(在《中原地区古代玉器鉴赏之七》中已经谈到了),这是学术界公认的汉代玉衣雏形。1954年至1955年,在洛阳中州路发掘的东周墓葬中,发现墓主人面部有带孔的玉片,它是按照五官的位置排列,身体上也有零星的玉片,这极有可能是玉衣的前身。《吕氏春秋·节丧篇》中有“含珠鳞施”的记述,“含珠”施于口内,而“鳞施”则施于身上,即用玉片或金属片,像鱼鳞般施于身上。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一:“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武帝匣上皆镂为蛟龙鸾凤龟龙之象,世谓为蛟龙玉匣。”《汉书·霍光传》:“光薨,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蕨,璧珠玑玉衣。”但用玉衣随葬的葬俗仅延续到东汉末年。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丕鉴于“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遂废除了“玉匣”。到目前为止,没有在魏晋以后的陵墓中发现玉衣,证明了文献记载的真实性。

3、汉代玉文化形成基本格局

    汉朝的历史长达四百余年,文景之治以后,形成一个空前繁荣的强大帝国。《史记·平准书》有“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的记载。社会财富的大量累积,促使汉武帝推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从而使儒家“君子贵玉”和“道器并重”的思想得以继承和发扬。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新疆和田美玉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原,为玉器制作业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原料保证,奠定了和田玉的主导地位,也使汉代玉器的质量有了根本性提高。

    汉代玉器雕琢工艺十分精湛。按其社会功能和用途的差异,可以分为礼玉、葬玉、装饰玉和陈设玉。礼玉在数量上明显减少,六器也进一步简化,装饰玉大幅度增加,仿青铜玉礼器也有较大的发展。出现了玉衣、玉握、玉枕、玉剑饰(剑格、剑璲、剑首、剑珌)等,以及玉舞人、玉鹰、玉熊、玉仙人、骑马、玉避邪、玉玺印、玉鸠首杖等佩玉,“九窍”玉器(眼盖、鼻塞、耳塞、口含、肛门塞、生殖器塞)也非常流行,造型生动的仕女形佩玉十分常见。

    在装饰工艺上,由战国盛行的双面对称雕刻转变为不对称的风格,原来的片雕技艺也朝着立体圆雕方向发展,烘托出浑厚朴实、动感十足的艺术效果。玉器雕刻手法日趋多样,隐起和镂空工艺非常娴熟和普遍,高浮雕和圆雕被大量运用。粗、细线条并用是汉代玉雕的特征,由阴线刻演变成游丝毛雕是汉代玉雕的重要标志。刀法逐渐演变到具有高难度技巧的“汉八刀”。从而使一些玉器的边缘直角有明显的锐利感,反映出汉代玉雕的简洁明快。这种雕琢风格名传后世,对后期的玉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4、玉剑饰成为流行时尚

    其时,玉制装饰品和日用品也有较大发展。特别是玉剑饰成为当时的流行时尚,出土的数量较多。永城芒山镇僖山汉墓出土的玉剑格、玉剑璲、玉剑首和玉剑珌等剑饰,质地温润,造型生动,高浮雕的蟠螭纹栩栩如生。与先秦相比,透雕、圆雕及高浮雕玉器明显增多。

    到了汉代晚期,神仙方术思想十分盛行。期望成仙、羽化升天是帝王将相、平民百姓都极为渴求的事情。在汉代的铜镜上,到处都是神仙羽人,奇禽异兽,还有直接表达愿望的铭文,如“千秋万岁”,“寿如金石西王母”,企望家常富贵,长生不老。他们用图案和文字竭力表达着这种思想,在常见的瓦当上有“千秋万岁”、“延年益寿”、“长生无极”,以及其他祈求富贵、升官发财的吉祥语。在这样的思维下,处处洋溢的飘逸之姿,流畅、委婉而轻柔的阴线刻纹,成为这个时期玉器的主要特征。“符箓”图形的影子也十分常见,增添了浓厚的装饰色彩。此外,受到中亚丝路影响而进入中原的一些艺术造型,以及与佛教有关的众多题材,对中原玉文化有相当大的冲击力。

(编辑:manager)
文博研究
2003-2014 中国 河南 三门峡市博物馆版权所有 地址:三门峡市陕州公园内 电话:0398-2890577
豫ICP备140295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