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博研究 > 见证西周国君虢季墓复原保护
见证西周国君虢季墓复原保护
  

见证西周国君虢季墓复原保护

作者:李书谦

发表刊物:《中国文物报》2013年2月8日第七版

    200011月,三门峡市文化、文物主管部门决定在虢国墓地考古发掘原址上恢复虢季墓等墓葬的原貌。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了椁室复原保护及部分文物(玉石器、青铜器和陶器)的复制任务。经过分析论证、制定方案、认真操作,终于在20014月上旬圆满完成了任务。

 

虢季墓概况

     虢季墓1990年春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发掘,被评为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它位于虢国墓地的西北部,系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口距地表0.4米,南北长5.3米,宽3.55米,深12米。墓壁经过青灰色颜料处理,平整光洁。墓底四周有熟土二层台,为一椁两棺。由于填土的压力及木料的朽蚀,东、南、西三面壁板向内倾斜,部分陷落于椁室内。在木椁与两棺之间有一个近长方形的木质棺罩,南北长3、东西宽2.12米。外棺放于椁内中部偏东处,底板已倾斜,仅能看出轮廓,壁板外表髹红漆。盖板表面呈黑褐色,背面髹黑漆。外棺周围分布着12个铜环。内棺盖板也已塌陷,壁板、挡板与盖板表面髹黑漆。内外棺盖上覆盖数层织物棺衣,外棺盖的棺衣上有一幅用朱砂绘就的花纹图案,内棺盖上的织物因朽蚀而详情不明。内棺中铺着多层已朽成粉末状的红色及黄色织物,应该是墓主人的衾被、殓衣及褥子等。在外棺和内棺盖上和椁室底部都有成片的朱砂痕迹。

    墓主人的骨骼严重腐朽,仅残留下骨质粉末和牙齿碎屑。根据出土器物的位置推断,墓主人下葬时口含玉,面部覆盖缀玉瞑目,胸佩七璜组玉佩,双手握玉,脚趾夹玉,脚下踏玉。

    从出土器物的铭文推断,墓主人为虢季。近年来,专家们根据出土文物及史料考证,认为墓主人就是西周晚期周宣王(公元前827年至公元前782元在位)时的执政大臣、著名的政治家——虢文公。其埋葬年代在周宣王执政晚期,距今约2800年。 

准备工作

    20001210日,复原保护小组确定了虢季墓椁室复原保护方案,主要如下:

    1.以《三门峡虢国墓》(上册)图版壹为参照体,即揭开棺椁盖之后清理完毕的情况,达到或接近图片效果。

    2.复原的棺椁及文物摆放位置的外观效果、大小一定要以图版壹和原发掘报告记录为准。

    3.复原保护过程中的每个步骤要有文字和照片资料,严格按照工作方案的要求完成每项工作。

    4.用混凝土对墓底进行加固处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已于200011月完成了墓壁加固及墓底防潮处理工作),厚度达到15厘米,内置钢筋网以增加整体强度。

    5.棺、椁用砖混结构垒在底部加固层上,其四角内置钢筋网,椁壁的中部和顶部各筑一道加固圈梁;外棺的中部及顶部各拉一道钢筋。根据内棺的高度,在外棺内填三七灰土,并打实、整平、铺砖,上敷灰浆(内置铁丝网),做出内棺轮廓。

    6.做旧处理。用酸类、高锰酸钾及红、黄、黑等颜料进行做旧处理,达到比较满意的外观效果。

    7.筛选性能好的黏接剂。为了保证棺椁外表面泥巴层的良好黏接性能,我们选取了两种黏接剂进行试验,一种为PS溶液,另一种试剂为碱性工业用品(简称PA)。当时的室外温度为-4℃~-9℃,室内温度约15℃。实验工作在室内进行,主要方法为:

    1)制作标本。分别用PSPA和水配制三种溶液,比例为1:11:21:3,选取6块普通的机制红砖,涂上6种溶液的泥层,厚度约3厘米。将6块标本放在室内,室温控制在15℃以上。

    2)观察试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3)确定黏接剂及其水溶液浓度。检验标本的强度主要靠用小铁锤敲击涂层的手感和观察断层情况来确定。从外观效果和强度等方面排除了标本123465号标本表面虽然泛出白色,但可以用做旧的方法消除掉。

复原保护

     20001227日,按照原设计方案制作墓底硬化层、椁及内外棺。之后施工人员在椁及外棺的墙面上密布竹签,总数约为500个。其长约15厘米,露出墙面约2厘米,以此来增加表面做旧时附着物和墙体结合的强度。

     200111日,我们准备对棺椁进行做旧处理,但考虑到所用材料对温度的严格要求(当时的气温约为-5℃~-8℃),为确保工程质量,当天下午召开了协调会,商定由虢国博物馆负责解决工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次日,将做旧使用的土(原墓葬发掘时留下的)和黏接剂等运送到墓底,并往土中掺入适量的长约2厘米的麻絮。运料工作非常不易,墓葬太深是次要原因,最主要的是该展厅正在进行施工装修,厅内工作架林立,噪音大,光线暗,空气污浊,前期工作的照片也因此未能拍摄。为了保证复原保护过程中的安全,我们除将墓口留出供工作人员上下(用绳梯)和下料的空隙外,其余部分铺上木板。墓底装有白炽灯,保证工作现场正常施工。下午下班时把大铁煤炉运往墓底,墓口用塑料布蒙上。晚上留两个人值班,通过加煤来提升温度。

     13日上班时,墓内温度达到19℃,可以开始工作了。工人调好用料,拿起一把柄长约20厘米的小铁锨,用锨将和好的泥巴用力摔向椁壁,如此反复,使泥巴厚度达到34厘米。一个上午便把椁东壁做好了。等到下午上班时椁东壁表层已开始变硬,并略泛白色。接着依次对北壁、南壁和西壁做了处理。下班后仍留人值班,墓口部仍用塑料布盖着,确保墓内温度。

    不巧的是当晚气温骤降,第二天到复原现场时,看到除椁东壁没有变化外,其余的都上冻了。用手拍打发现泥层和墙体大多分离,因温度太低,黏接剂失去了作用。我们建议等过了春节气温略回升后再工作。为确保工程质量,把之前涂的泥巴层全部铲掉并清理出去。

    春节过后,天气逐渐变暖。到了2月中旬,白天的最高温度达到16℃,夜间最低温度约-3℃。第一次复制时涂的泥巴层导致椁壁的湿度很大,为了做到万无一失,我们决定对椁室进行昼夜烘烤。到15日下午时,椁室变得非常干燥,内部温度已达到25℃,复制的时机已经成熟。第二天开始工作。仍采用与第一次相同的方法和步骤,先做椁的东壁,依次为北壁、南壁和西壁,最后为外棺和内棺,并按照图片对棺椁的外部进行修整,保持较高温度(15℃)进行烘烤。一个星期之后,所做棺椁的泥层基本干燥,但整个表面泛白色。

    224日,用稀释的硫酸对泛白处进行反复喷施,每次间隙两个小时,第四次之后发现泛白现象明显减少,只有局部还存在。对局部喷洒两三遍之后,泛白现象彻底消失。又找来朽木屑等按原发掘报告记录的情况进行摆放,并用黏接剂固定下来。26日,摆放棺椁之间的文物复制品,先放椁室西北角的一套编钟,再放大圆鼎、石罄;继而在椁室西南角放好圆鼎、圆壶和簋等,之后把石罄南部的随葬品全部摆放到位,并把棺椁之间的其他随葬品归位。27日,摆放内棺中的玉石器,从墓主头部开始依次下移,并撒上棺灰、石黄粉和朱砂等,在外棺的沿上放置铜环(稍加固定)。为了达到逼真效果,我们依照展厅内悬挂的发掘现场图片反复比对,对某些有出入的地方进行更正、补救。由于墓葬较深,底部光线昏暗,又在椁室上方约1.1米处的墓角各设置了一个射灯。45日,完成了全面工作,在柔和的灯光下,虢季墓的原貌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通过我们的工作,重现了西周国君墓的规模,做到了复原保护的棺椁和墓葬统一,虢季墓和展厅整体布局和谐,成为“虢君觅踪”展览一个闪光点。十年多来的实践证明,虢季墓椁室复原保护项目经得住了考验。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工作中还存在不足之处,诚恳希望同大家进行交流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水平。

 

(编辑:manager)
文博研究
2003-2014 中国 河南 三门峡市博物馆版权所有 地址:三门峡市陕州公园内 电话:0398-2890577
豫ICP备140295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