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博研究 > 借助博物馆课程 开展学生研学行深度学习探讨 ——以三门峡市博物馆为例
借助博物馆课程 开展学生研学行深度学习探讨 ——以三门峡市博物馆为例
  

      贾丽

       摘要:研学旅行是综合性与实践性兼具的教学活动,以研学旅行为载体的博物馆课程还应当丰富资源,拓展研学旅行项目,借助博物馆场进行研学活动内容深度开发,让学生在研学体验中开展深度的学习活动。

       关键词:研学旅行;博物馆课程;活动模式
       博物馆课程研学旅行是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积极走向社会和开阔眼界的重要教育手段,博物馆研学旅行应当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强调以人文教育为导向,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和丰富体验项目。
       1.博物馆课程构成要素与相关理论基础
       1.1博物馆课程价值分析
       博物馆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运用博物馆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空间与社会参与能力。基于研学旅行开展博物馆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活动体验感,实现对博物馆展品的深度挖掘,引导学生理解自然、社会与人的关系,帮助学生对古老文明产生自豪感、敬畏感和积极的探索欲望。博物馆课程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探索欲望的重要手段,对于学生理解传统优秀文化精华有重要价值。博物馆课程是对学生思想文化进行有效熏陶的重要手段,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教育方式,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成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开展丰富的研学旅行博物馆课程活动对于学生全面成长,完善文化思想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有重要实践意义。
       1.2博物馆课程主要特点
       博物馆课程的综合性较强,是跨学科的课程活动,学生对博物馆课程有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课程的开放性较高。博物馆课程不强调具体的教学目标,课程没有十分明确统一标准,课程知识设置、内容与地方博物馆资源有直接关系。博物馆课程主要依托地方博物馆的现有藏品为载体,课程资源相对丰富,知识内容结构完整,可以形成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博物馆课程是面向大众的课程,是传播普及文化知识的重要渠道,博物馆课程的主要教学场所是博物馆,以及以博物馆为中心的各种历史古迹,现代博物馆课程更强调基于实地考查活动开展教学,力求以真实的情境感染学生。博物馆课程的互动性与直观性较强,往往基于参观者的个人兴趣开展教学活动,博物馆课程的预设性较强,课程内容可以兼顾各类学生,而且知识内容较丰富,并且有广阔的拓展空间,基于博物馆课程可以开拓学生学习空间,满足学生广阔学习需要。
       1.3博物馆课程理论基础
       博物馆课程有较强的规划性、实践性、探索性和丰富性,其规划实施有较强的科学依据。首先,博物馆课程的设置依据以过程化的教学理论为基础,强调在有效的课程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要素的基础上开展课程活动。博物馆课程是重要的特色课程,是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论支撑下开展的教学活动。博物馆课程奉行生活即教学、社会即学校的理念,博物馆课程具有生活化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注重基于丰富的教学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并且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文物资源下更好的进行自主实践与探索。
       2.在研学旅行中开展博物馆课程的方法
       2.1优化课程目标
       博物馆课程的主要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理解博物馆展示的独特地方文化,基于研学旅行活动促进学生提高对地方文化理解度。应当体现博物馆课程研学旅行的人文性、实践性和研究性的特征,注重根据地方特色设备博物馆研学课程,发挥研学实践活动的指导性价值,并且提高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主动性。首先,博物馆研学旅行应当全面展示区域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研学旅行活动的快乐、自信和坚毅特质,加深学生对区域特色文化和主流文化的亲近感,锻炼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能够在丰富的博物馆资源中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理解与尊重多元文化。其次,博物馆课程研学旅行活动的目标应当积极呼应国家的有关教育方针政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积极的实践意识,引导学生由关注课内知识走向课外,实现由游学走向研学的主要目标。例如,在了解地方古代文化的课程中,可以借助地方博物馆进行古代文明的探讨,三门峡博物馆推出的在崤函古韵——三门古代文明展以时间为轴,从史前、夏商、春秋直至近现代文明都有明确阐述,并且可以基于不同历史时间展示重要的文化代表性古迹和文物。
       2.2丰富课程内容
       研学旅行是与普通的拓展训练、社会调研、实践观察有本质区别的。围绕博物馆课程的研学旅行活动应当进一步优化教育目标,丰富的教学内容,以及有效的教学实践方式,强调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合理按照研学旅行的课时、内容、人员与标准。研学旅行课程应当以时间为序,优化课程前、课程中与课后活动项目。强调根据学生学习需要的增长进行综合性的课程内容配置。例如,在博物馆课程研学旅行之前应当运用多媒体课程进行自护自理、媒体信息技术运用、主题遴选与地方文化习俗了解方面的课程内容。在研学过程中应当围绕着合作交往进行文化传承研究,以及开展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习俗调研与学习活动,在课程内容方面融入博物馆理论课程内容,促进学生基于实现理解相关知识。课后还要设置体验分享内容,注重促进学生提升学习感悟,引起学生积极进行资料整理与文化传播,并且进行相关课题的深入探究。例如,在三门峡博物馆第二展厅《崤函古韵——三门峡古代文明展》第四部分:名州望郡——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以郡县制为基础展示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区域特色文化,突出了地方文化变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下展示出三门峡阶段性历史的独特魅力。
       2.3细化活动区域
       博物馆课程研学旅行应当在特定的区域进行,这样才提高提高研学活动的可行性,有效的保证学生研学旅行的安全。博物馆课程研学旅行应当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需要、文化传播的特色出发,从区域博物馆资源的实情出发,合理的选择以博物馆为中心的研学活动的半径,例如,围绕着三门峡市现有的历史古迹资源,引起学生开展风土寻根、美丽中国、多元文化等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学生基于历史古迹的探讨达到体现文化遗迹,理解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全面增长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还可以基于学生的学习需要,划分研学活动的模块,注重基于研学课题的需要划定具体的研学旅行区域,从而提高研学活动的质量。这样做还可以实现由近及远、循序渐进、跨区域交流的目标,帮助学生更好的探讨古代历史文化遗迹,实现全面深入了解区域文化目标。例如,在崤函古韵——三门峡古代文明展的史前文明部分主要以陶器展示为主,汉代时期以玉器为主,唐宋时期以瓷器为主,通过宋代白瓷碗、春香铜镜、商代青铜器等有代表性的器物达到开展研学活动目标。
       3.基于研学旅游的博物馆课程设置策略
       3.1实现校馆联合开发
       博物馆课程研学旅行应当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注重有效配置博物馆课程资源,强调在采用综合性的课程手段,注重师生共同探索,强调教师与博物馆专业人员共同开发,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的实物性和直观性特征,在有效的情境中进行博物馆知识教学。博物馆课程开发本着共建共赢的思想开发,注重专业教育人员与博物馆专家共同研究有效的教育方式。
       3.2强调师生共同参与
       师生共同参与是博物馆课程的重要手段,师生共同参与可以提高博物馆课程有丰富性,可以有效的挖掘相关课程资源。在博物馆课程开发过程中应当遵循趣味性、参与性、实践性、长效性的特征,强调学生积极参与博物馆课程,注重完善知识迁移的体系,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进一步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同时融入丰富的技术手段,有效满足学生综合学习需要。博物馆课程强调在研学旅行的基础上推出特色课程项目,提高课程的多样性,注重发挥讲解员的引导作用,强调在“研学单”指导下拓展课程内容,优化合作实践课程项目,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达到提高学生认知完整性和有效性目标。
       3.3提供优质研学旅行服务
       博物馆课程应当建立在丰富的历史遗迹与文化资源上,博物馆课程需要进一步丰富研学旅行活动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研学旅行服务,辅助学生通过研学旅行提高理论知识的理解水平,达到提高学习有效性目标。首先,应当尽量为学生提供免费的研学旅行活动,有效减少研学旅行的成本,在固定时间、固定内容、固定人数的基础上提高研学旅行活动的标准性。其次,设置专门的接洽机构,有专职部门为学生提供研学旅行服务,基于研学旅行的路线,学生需要的具体服务项目开展相关接洽活动。第三,研学旅行应当充分的重视研学途中的知识资源供给,优化资源服务项目,能够开发智勇化的研学旅行服务平台,丰富研学旅行服务套件,包括提供各种急救物品、GPS设备和相关工具等。研学旅行课程应当集自然性、集体性、课程性和体验性于一身,注重优化课程内容,稳定科研活动项目,并且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
       3.4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开发博物馆课程的研学活动,应当重点提高学生的综合研学能力,强调博物馆课程具有实践性、研究性、教育性的特征,做到基于研学活动解决学生的实际困惑,促进学生有效弥补书本学习不足,消除学生的狭隘认知,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上促进学生对博物馆课程有深入的理解。首先,应当保证研学旅行的综合性,在消除研学旅行随意性的同时,研学旅行应当综合性和系统化,能够根据学生的能力实现知识内容、学习方式的有效配合,将课堂教学倡导的研究、合作和探究学习方法延伸到游学活动当中。其次,提高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自主性,注重把学、玩、游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喜好提高研学活动的趣味性,切实提高学生开展博物馆课堂研学活动的自由度与个性化水平,注重发挥学生小组的引导作用,在总体研学目标的指导下提高研学小组的自主性,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研学活动的积极性,达到优化学生参与研学活动思维,丰富研学旅行项目内容,提高研学旅行质量的目标。
       结论:博物馆课程研学实践是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发挥历史遗迹的重要手段。基于真实的研学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有效探究、相互合作的能力。教师应当从博物馆课程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引导学生基于自主研学旅行实践发现问题,在丰富的研学旅行资源供给的基础上,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促进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体验中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达到有效的感受和传承文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1205.
      [2]令狐波涛.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现代交际,2010(11):55-56.
      [3]夏婧.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泰勒原理”[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3(5):99-100.38



(编辑:manager)
文博研究
2003-2014 中国 河南 三门峡市博物馆版权所有 地址:三门峡市陕州公园内 电话:0398-2890577
豫ICP备14029556号-1